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联 >> 正文
各区、市党委宣传部、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各高校科研处(文科处),各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市社联所属各学会、协会、研究会:
《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5年)》已经市社科联党组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2年12月12日
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发展规划纲要
(2022-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际,特制定《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5年)》。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指示要求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着眼“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坚持聚合资源力量,以宣传普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全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思想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以党建为统领,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体制机制,将社会科学普及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守牢守稳。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说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青岛发展实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惠民生的社科普及理论与实践优质成果,满足群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多种需求,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
(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类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与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新时代美德山东、美德青岛建设,切实发挥主流价值共识、赓续红色血脉对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五)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奋进新征程、履行新使命的不竭动力,深化重要领域规律性、智库决策性研究,加快牵引性、标志性强的综合集成改革创新,提升社会科学普及的可行性、前瞻性、有效性,不断拓展社会科学普及的新领域、新技术、新手段、新成效。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开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新使命与战略目标,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和青岛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完善有力、品牌体系引领强化、重点任务稳步推进、普及手段形式多样、公民社会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深入贯彻,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社会科学普及新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成果更加丰富,广大群众的思想理论基础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见行见效,崇德向善的新风正气进一步弘扬;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上作用效果明显。
2.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着眼工作机制联动,人才力量联用,平台阵地联享,扶弱助困联动,社科普及组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作用发挥更加有力;社会科学普及讲座常态化举办;社科普及示范市(区)、示范镇(街道)和示范村(社区)等示范体系建设提质增效;社科普及全员全媒介全时空机制更加健全。
3.组织保障体系扎实构建。社科普及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队建设取得进一步突破;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领导力不断加强,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经费保障能力更加坚实;各行业、各领域力量积极参与,凝聚社会各界合力,社科普及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4.队伍力量持续壮大。对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科普及建设质效明显增强。扩大具有专业水平的社科普及专家队伍规模,建成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伍,完善由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社科普及工作者和社会科学普及志愿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社会科学普及人才队伍。
5.工作品牌高质量发展。坚持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达成社科普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高能融通格局,着力培育经得起政治检验、任务检验、时间检验、群众检验的社科普及精品工程。“社会科学普及周”“青岛市社科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等社科普及工作品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发展“短、小、快、新、实”的属地社科特色品牌,人文社科元素得到深度挖掘并常态植入,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云科普”工作体系,市社科联“青社年华”视频号形成品牌效应。
四、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
坚持把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建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广泛开展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增强社科普及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普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大众。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各个方面,明确宣传普及重点,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着力点,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充分运用“社会科学普及周”“青岛市社科大讲堂”“青社年华”等工作品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普及。
(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全过程,逐步构建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常态化机制。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青岛故事。积极组织社科力量参与“青社年华”视频号“青史”栏目,总结梳理与宣传普及青岛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底蕴基因。
(四)扎实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
结合省、市工作实际,将形势分析和党的政策宣传普及作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组织社科专家,积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公众生活状态,把握公众思想脉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推动形势政策宣传普及教育。以基层群众为对象,精心组织政策解读交流活动,讲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结合实际讲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凝聚改革发展共识,营造形势政策宣传普及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开展公民社会科学素质评估研判
依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山东省公民社会科学素质评估办法(暂行)》,加强公民社会科学素质评估结果的分析研判,对反映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六)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优势、智力资源优势、志愿服务的平台载体优势,组织驻青高校、学会、协会、研究会、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创新理论传播”“惠民政策解读”“主流价值弘扬”“优秀文化涵育”“文明新风尚”等社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探索完善志愿服务搭台、社科专家下乡、创新理论启智、文明新风弘扬的新路子,突出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贴近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认知需求,采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加强政策宣传、知识传授、价值传播和特殊群体社科普及服务,提高社区居民、农村农民的人文社科素养,促进提高社会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七)积极培育社会科学普及品牌
加强青岛市社会科学普及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赋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公众社科文化需求。提升优化“青岛市社科大讲堂”品牌,组织社科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社科知识讲座,在七区三市广泛开展讲座活动,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各类社会科学知识。深度挖掘青岛社科力量的合作潜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且被社会公众认同喜爱的融媒体品牌,做大做强“社会科学普及周”品牌,丰富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八)推进完善“云科普”体系建设
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在社会科学传播中的优势和作用,探索采用VR、微视频等新传媒技术,搭建多媒体传播平台,扩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覆盖面。以青岛社科网、青岛社科微信公众号为主要推进平台阵地,拓展专家授课点单、线上咨询互动、活动实时传真,全要素信息阅览等功能,充分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树立信息化科普、全媒介科普、全员科普的理念,加强线下活动的线上传播,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便捷性与积极性,加快构建“云科普”体系。
(九)构建全市社会科学普及网络
发挥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的带动作用,强化社科普及示范单位的示范功能和职责,发挥现有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社科普及场馆作用。支持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利用现有设施和资源建设各类社科普及基地,不断完善设施、提升功能,构建全市社会科学普及网络。从属地管理、特色优势、受众群体等方面对全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进行科学分类,加强全面性指导服务,提高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的应用性功效。深入推动实施社会科学普及示范体系建设工作,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社科普及示范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促进社科普及示范体系作用发挥更大效能。
(十)壮大社科普及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市社科联的桥梁纽带、社科界的智力资源、志愿服务的公益载体等三个独特优势,积极组织引导驻青高校、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志愿服务队、社科联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发挥功能作用。完善社会科学普及人才的选拔和管理机制,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社会责任感强、专兼结合的社会科学普及专家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资源共享方针,形成规划先行、管理有效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全市“大社科普及”工作格局。加强对全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社科普及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对《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落实情况的督促督导。
(二)完善评估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社科普及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示范体系、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工作品牌的动态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和退出机制,通过评先评优、典型示范、重点项目带动、经验推广交流等方式加大对工作创新的支持、有效提高社科普及工作效能。
(三)加大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支持,逐步加大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投入,保障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市社科联安排专项经费对优秀社科普及基地、重点社科普及活动等予以资助,各部门、各单位应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切实保障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