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社科项目 >> 国家级项目 >> 正文
<学术简介>
昌隽如,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视觉艺术传播、传统工艺美术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1项、山东社科规划项目2项、山东省软科学规划项目1项、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在《艺术百家》《新闻界》等核心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社科简介>
2021年度《华夏多民族腰饰设计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该项目意在溯本求源,回答华夏民族腰饰“为什么”如此设计的问题,腰饰是如何穿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所在,由腰饰之态遁入精神之域,考察古代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佩戴腰带及佩饰的独特文化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尝试对华夏民族腰饰的设计进行归纳和研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建立中国第一部腰饰设计的专门性著作,为中国服饰设计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学术寄语>
本项目从构思到最终立项,历时四年时间,之前两次申报年度项目都未立项,伴随持续的研究,将研究成果积累了12余万字,最后申报了后期资助项目,第一次申报成功获批。回顾申报经验总结下来:艺术学课题比较难中,虽然有专项配额,但数量较少,难度很大。如何在历年立项选题的夹缝中寻找到创新?
一是要建立在自己常年的研究领域,只有真实践才能找到真问题。
二是分析历年选题,站在国家之需,社会之需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艺术设计能切实解决的问题,或者向历史发问,溯本求源的溯因推理与实践推理,力求回答和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的问题,也就是“问题意识”要明确并且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
三是选题确定好了以后,申报书的修改要跟同行沟通、甚至要跟跨专业的专家沟通,触类旁通的寻找问题,从而检验申报书的选题和写作中“问题意识”是否突出,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四是“麦子不收年年种”。参加工作以来,项目申报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申报时好好论证,结果自然好。在几次失败挫折下,反思自己的课题问题,持续不断的研究中积累成册,也可转投后期资助项目。
图文来源:昌隽如
编辑:王 晨
审核:唐洪伟